WFU

2017/7/11

第一針怎麼下? — 主要考量篇





象棋有起手式,起手爲佈局之始,佈局爲全局之始,第一步往往是決定盤勢要進攻、靈動或保守,決定致勝關鍵。針灸治療也是如此,第一針,或稱開手針,往往是治病的關鍵。

說第一針下哪前,先說第一針不下哪。


第一針不下局部


局部針,或有人稱阿是穴,是指直接下針在病灶、疼痛、壓痛處,舉例:落枕直接針肩井、風池,手肘痛直接針曲池、手三里。

通常第一針不會針局部,因為局部針下後,比較難評估病灶處的狀況。舉例:如果落枕的病人第一針就下在風池,病人會因為脖子插著一根針而很難轉頭,也比較難評估疼痛緩解及筋膜放鬆的程度。

所以開手針很少針對病人敘述的主要疼痛區局部下針,但是總是會有脖子痛的病人跟你說:「醫師你不針我脖子喔,我是脖子痛,不是手痛喔。」,針完遠處記得針完請病人動動看,原本的疼痛是不是緩解了。


第一針主要考量


病人呈現何種症狀,取決於病人本身體質,病因的性質,以及疾病影響的經絡臟腑,因此在望、聞、問、切時,就要收集足夠的資訊以審因辨證,了解病人的飲食習慣、生活作息、過去病史、找出身體透露的訊息。施針前,腦中統整後思考出最可能問題,把問題分為病性與病位進行快速分析。

病性針


病性針意思針對病症目前的寒、熱、虛、實,或是外感六淫病因的風、寒、暑、濕、燥、火作考量,選取穴性符合的穴位治療,讓病人身體恢復原本的平衡。像是病人感冒發燒,發熱,用曲池,大椎等穴清熱,就是針對病性下針。

病位針


病位指的是病灶處在某條經絡,或是症狀是某條經絡的病變,而從該條經絡或其通經下手治療。像是病人說落枕,頭不能左右轉,向後仰上背痛,上臂僵硬舉不起來,聽起來像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經筋。「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可以先按手三里,再讓病人動動看脖子是不是好多了。

如果來了個脾虛濕困病人抱怨沒精神、體力差,病性是脾虛、濕邪,病位在脾,直接從脾經著手,第一針下太白穴,太白是土經土穴,土制水,亦為脾經原穴,可以協助脾土運化水濕,而太白就是同時符合病性針跟病位針的取穴。

也可以視病人的主要症狀選擇相應特效的穴位,假設上個脾虛濕困的病人來的時候說今日吃不下、一直打嗝、打嗝味道不重,感覺病位在脾胃,可以選甚麼穴呢?公孫通衝脈是降逆特效穴,又是絡胃經的絡穴,下脾經的公孫可能效果比太白好。


結論


第一針能一箭雙鵰同時符合病性、病位針,判斷正確往往能帶來極佳療效,病人會覺得疼痛解除、症狀改善,對自己身體有信心,相信疾病可以變好,也會康復得更快。

怎麼這個穴位第一針是最好選擇呢?如果是主要問題所在,可以先試著揣切、揉按,詢問病人症狀的變化,如果有命中紅心,通常都會有病況改善。

下針前要相信自己下的第一針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是這時間空間,這個當下,最好的,用心將第一針下好,病人的身體就會告訴你下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