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12/25

睜不開眼,針「不開眼」-眼周疤痕針灸分享


   


人受傷後,在修復過程中會產生疤痕組織,雖然疤痕保護了身體,但有時會造成局部組織的沾粘,如果疤痕影響了人體的活動, 可以針對疤痕處理以改善功能,以下分享眼周疤痕治療的個人經驗,處理疤痕有數個考量點。
 

2022/12/11

從溫清飲談冬季癢衛教


 


「溫清飲」記載於清代沈金鰲《婦科玉尺》,是四物湯加黃連解毒湯的合方,原本用於婦科為主,現常應用於各種疾病。在日本漢方醫學寫到溫清飲治療皮膚搔癢的特點:「本方宜用於皮膚乾燥、狀如澀紙,且呈茶褐色的搔癢症。患者屬於上衝多血性,為血熱的實熱症。」這裡的「澀紙」又稱澀柿紙,是日本傳統工藝,用柿子為原料做成紙張,整體呈現褐色,紙面充滿纖維感,這樣的外觀形容跟冬季癢的病人的臨床表徵類似。
 

2022/11/7

如何分析疾病-以胸悶為例





我很喜歡看影集《怪醫豪斯》(House, M.D.),劇中會對病症做很多鑑別診斷,再經由不同測試排除。豪斯醫生有一句經典台詞:「Everybody lies! 」,我的解釋不是直接翻譯的「人人都會說謊!」而是比較像是「不同背景的人,站在不同角度,對同一件事的認知不同。」

同學跟診曾問到「如何分析疾病?怎麼知道疾病的原因?」也就是如何將病人的詞語,轉換為臨床判斷依據。胸悶是門診常見主訴,病人進來時常敘述胸悶、胸痛、呼吸不順,需要用力深呼吸等,如何從臨床資訊判斷胸悶的原因呢?

2022/10/21

如何建構針灸處方?





有同學反應學了穴道,學了針灸,但是不知如何應用,或是遇到疾病不知要如何下手,詢問該如何建構針灸處方。大哉問!當時用口頭講解好像不夠清楚,這邊將思路記載下來與同學分享。
 

2022/10/3

可不可以只運動一下下就好





有些病人的病痛一直好不了,在治療過程中發現病人其實知道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囿於經濟、生活、家庭壓力等外在因素,而有一部分人則是習慣、經驗、動機不足等個人因素造成無法改變現況。原本的小病小痛,可能因為日子一天天過去、傷痛累績,逐漸變成一個讓人深陷其中的泥坑,讓人舉手都費力,連爬出來的慾望都沒有。

2022/8/30

染疫後的高血壓





病人慢慢地坐到看診椅上,沒等我細問,低頭看著紙條,逕自唸著上面的文字,聲音微微顫抖著。我順手接過小紙條,字跡有點歪歪扭扭,上面寫著「確診肺炎後血壓開始高,200多,心跳快,冒汗,手抖,常常腸胃不舒服,不好入睡,很容易醒,醒了就睡不著......。」


2022/6/28

反覆發作的眼睛乾澀





當工廠裡設備運轉異常,或是車子開到一半突然出狀況、亮紅燈、跳錯誤代碼時,找維修人員來幫忙處理。維修人員可能查工作手冊,甚至連上診斷電腦系統,就會知道何處出了問題或是最佳修理辦法。

當身體出了問題,找醫生治療時,醫生像人體維修人員的角色,但病人不會自己報錯誤代碼,也不會有統一的工作手冊, 醫生從病人身上收集資訊,判斷問題,給予治療,觀察反應,才能讓身體重上軌道。

2022/6/11

臨病人問所便




黃帝內經有一句「臨病人問所便」,醫者面對病人要「問所便」,這裡不是要問病人上廁所大小便狀況,而是了解病人「適宜」的治療方式。
 

2022/6/4

確診了怎麼辦? 吃藥以外的注意事項





確診了怎麼辦?家人確診了怎麼辦?除了吃藥之外,還有甚麼要注意的事?

疾病康復沒有特別的捷徑,正氣存內,加強身體修復功能,勿長病勢,避免疾病惡化。讓我們從飲食、起居、身心健康等角度討論養病要注意的細節。

2022/5/29

如何提升療效?





看了上面的文章,會不會存著問題,如果痊癒大多來自人的自身療癒力,那療效高低有甚麼差異呢?療效除了來自於醫者詳細的診斷與治療外,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提升呢?

2022/5/27

療效是什麼?





療效是指某方法醫治某疾病的效果,而對醫者來說,想傳遞的主要價值就是療效。分享一些臨床上關於療效的觀點。

2022/5/20

治療者的手





手部疼痛是很多徒手治療工作者常遇到的問題,我看過有些治療者的手,關節已經稍稍變形,有的大拇指關節腫脹,有些指節旋轉;有些傷科師傅的手、手指、手掌黃黃的,好像不用靠近也可以聞到藥洗味道;即使是針灸為主的中醫師,也常可以在拇指食指的指節發現旋轉的張力。

手指關節過度使用造成的關節炎、關節疼痛常會影響治療師職業壽命,或是必須調整徒手技術。一些經驗分享,希望能對治療者有幫助。

2022/4/22

放下





遇到長期失眠病人,我常會問:「這個問題多久了?」有人可以說出幾年,有人會說幾歲開始。再仔細詢問「當時有發生甚麼事嗎?」病人大都可以說出人生中的某個時間點,像是結婚、小孩出生、夫妻離異、罹患疾病、家人過世等。如果再問「失眠跟這件事有關嗎?」有些病人能平靜地跟我說「沒有關係吧,都這麼久了,我早放下了。」也有人會帶著怨氣的說「我已經放下了,我一定活得比他久。」

2022/3/30

一天看多久手機?





隨著 3C 相關設備的蓬勃發展,人越來越離不開螢幕,根據美國的統計資料,電腦或筆電的使用時間沒有太大改變,但是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時間不斷增加。App 產業分析公司「App Annie」公布了 2021 年手機使用報告,在全球手機普及的國家平均每人每天花 4.8 小時在手機上,假設一天睡覺 8 小時,剩下 16 小時有將近 1/3 的時間是盯著手機瞧。

2022/3/12

偽裝的疼痛-兩個案例分享





有病人來看中醫,說要來看「疑難雜症」,我難症看不多,到是看了很多疑症,分享兩個案例,都是疼痛偽裝成其他疾病。

2022/2/24

過不去的事多是小事,好不了的病多是小病




 
「醫師,你看這是甚麼?」阿伯走入診間都還沒坐下,就把手機推到我面前。
    「這個是......是藝術畫嗎?我沒特別研究耶。」

2022/1/23

「中醫教你養生 不要等生病才找醫師」讀後感





「我感冒看完醫生已經好很多,怎麼沒幾天又開始流鼻水?」
「我吃醫師開的藥就沒有吐胃酸,怎麼剛吃完就發作?」
「我頭痛吃藥可以緩解,為什麼不會斷根?」
很多人生病都有類似的經驗,「為什麼我的病不會好?」隨著看診經驗增加,我發現許多人生病原因不是來自身體結構問題或是器官病變,而是生活習慣與認知錯誤造成。

2022/1/17

媽媽手?





一位阿姨來到診間,我開口問:「哪裡不舒服?」。
阿姨一邊比著右手腕,一邊急著說:「我這邊媽媽手很久了,我以前老三生完也有發生過,後來有看醫生有比較好,現在很不舒服。」

2022/1/12

看《沉重人生》(My 600-lb Life)有感





《沉重人生》是 TLC 頻道的節目,英文片名直接翻譯是我的 600 磅人生,600 磅大概是 270 公斤,節目以紀錄片形式拍攝美國病態性肥胖個案嘗試在 Dr. Now(Younan Nowzaradan)幫助下減重的過程,大部分影片內容都會呈現個案體重快速上升的過程及背後原因,也會呈現個案跟家人朋友的互動,以及個案與 Dr. Now 的對話,每次看完都會有似曾相識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