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4/22

放下





遇到長期失眠病人,我常會問:「這個問題多久了?」有人可以說出幾年,有人會說幾歲開始。再仔細詢問「當時有發生甚麼事嗎?」病人大都可以說出人生中的某個時間點,像是結婚、小孩出生、夫妻離異、罹患疾病、家人過世等。如果再問「失眠跟這件事有關嗎?」有些病人能平靜地跟我說「沒有關係吧,都這麼久了,我早放下了。」也有人會帶著怨氣的說「我已經放下了,我一定活得比他久。」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聖嚴法師曾說過遇到困難時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就我所知,這四個「」是有順序的。遭遇困境,我們必須面對它,了解事物、現象發生,必有其原因,逃避閃躲是沒有用的。接受它,接受這件事已經發生,已成歷史。處理它,事件可分為能處理的跟不能處理的。能處理的部分再切作兩方向,與人有關的多用點慈悲心,與事有關的要多點智慧;不能處理的事,面對它,接受它,就算處理了。如果已經把一件事能解決的都解決了,不能處理的都面對接受了,就該放下它了。

聽病人敘述過往歷史事件時,好像也有四它,只是這個四它比較像是「放下它、放下它、放下它、我已經放下它」,前面三個放下它是說給自己聽的,我已經放下它是說給別人聽的。


失眠的阿嬤


有次失眠的阿嬤雖然提了個袋子,但還是把門診表捲起來拿著,我就問阿嬤為什麼要把門診表捲起來,這個問題好像按下了阿嬤腦中的影片播放鈕,他說剛嫁過來東部時候,在家做大小姐哪知道怎麼用燒柴的大灶,連飯都沒煮過,天還沒天亮就要起來煮飯,要煮十幾人份。最痛苦就是生火,把紙捲起來可以當作點火工具,還可以拿來吹火,以前養成的習慣很難改變,拿到廣告紙、硬紙就會捲起來,根本不知道怎麼撐過那段日子的。阿嬤說這些話時,感覺情緒還是停在那個初嫁時刻。

人遇到極大負面情緒時,理性會在心中找了一個空間把當下所有情緒埋起來,因為理性告訴身體必須繼續過生活,身體要趕快動起來,但是埋起來的情緒不會自己分解消失,情緒會影響身體的工作,造成身體緊繃、胸悶、心悸、嘔吐、腸胃症狀等,在理性休息時起來作怪,讓睡覺不安穩。

阿嬤失眠的困擾從結婚後一直如此,中醫治療會改善,但是逢年過節,家人多回家時又會復發。


放下了嗎?


有人用水杯比喻每次遇到的人生事件,一個杯子接著一個杯子的送來,每個杯子裝著不一樣的飲料,有的可以喝,有的不能喝,有的小時很難喝,長大卻變得好喝。有時候被子半杯是不能喝的果渣,如果一直注意不能喝的果渣,就會忽略有半杯果汁,只是可能要等他沉澱一下。每個人對相同的一杯,有不同的感受與做法。 

如果用杯子比喻「放下」的差異,有人遇到無法下嚥的飲料,會把杯子倒乾淨,隨意放旁邊,有人問才說我放下了;有的人會整杯放在後面的桌子上,很多杯排成一排,隨時要找都找得到,也說我放下了;有人會把杯子放在桌上,但是一直緊握著某一杯,也跟別人說我已經放下了;有人會把整個桌子抱起來,上面堆了滿滿的杯子,跟別人說我早就放下了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曾經說:「愛的相反不是恨,是冷漠。」人因為很在意才有愛,但在意的相反是不在乎的冷漠,而恨還是很在意。真正的放下也是類似的概念,不是牢牢記住自己放下了什麼,而是連放下了甚麼,怎麼放下的都忘記了。

有試著跟阿嬤提過身體對情緒的反應,跟阿嬤說過去的事不會傷害你,但是過去的情緒會影響你;就像人在小溪跌倒不會淹死,但是泡在水裡不動就有可能淹死。阿嬤似懂非懂,停了一下只跟我說:「呸呸呸,什麼死不死!」然後開心的大笑。

放下或許是一輩子的課題,「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不是很深奧的理論,而是簡單的原則。

最後才發現,我跟阿嬤說了這麼多放下,離開診間還在寫放下,原來最無法放下的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