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6/11

臨病人問所便




黃帝內經有一句「臨病人問所便」,醫者面對病人要「問所便」,這裡不是要問病人上廁所大小便狀況,而是了解病人「適宜」的治療方式。
 

《黃帝內經.靈樞.師傳》


黃帝曰:余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余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優,傳於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歧伯曰:遠乎哉問也。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

黃帝曰:順之奈何?

歧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

意思大概是這樣:

黃帝說:聽說先師有很多心得,沒有記載書上,我想要通曉這些道理並且記錄收藏,當成準則來遵循。上可以治理國民,下可以自我修養,使百姓遠離病痛,上下和睦,德澤流傳後代,子孫可以無憂,代代相傳沒有終止。可以讓我了解這些心得嗎?

歧伯說:這是個大問題呀,治理百姓跟治理自我,治理彼方和治理此處,治理小事與治理大事,治理一國與治理一家,沒有違逆其道而能治理好的,只有順從其道才能治理好。順,不只是陰陽、經脈、營衛氣的順逆而已,百姓人民都希望能順從他們的意願。

黃帝問:『順』要如何做到呢?

歧伯:進入一個國家要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進入別人家裡應先問清楚有甚麼忌諱,上堂要了解該注意的禮節儀式,面對病人的時候,了解病人的喜惡與適宜的治療方式。


為什麼要「問所便」?


有人會覺得治療方式不是醫師主導嗎?為什麼要去問病人喜惡跟適宜的療法呢?這裡「適宜」的療法,我會形容「可被病人接受與部分遵從」的療法。

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物有所喜好,有所厭惡,對事物如此,對療法也是如此。有人不喜歡吃藥,有人害怕針灸,有人不願意運動,有人無法改變工作環境,有人堅持己見,有人猶豫不決。即使藥方開得再精準,病人不吃下肚還是沒效;即使衛教精確簡單,病人不確實執行還是沒用。

「適宜」的療法就像好老師會對不同學生因材施教一樣,客製化調整內容。舉腰背痛的病人來說,能主動運動的病人,可能接受調整運動習慣,訓練特定肌肉的衛教;不喜歡戶外運動的病人,衛教按穴位,靜態伸展;不喜歡活動的病人,可能要教導改變生活姿勢,工作環境等;如果都無法配合的病人,能被動接受治療,針灸吃藥也可以。


病要好,也要病人自己好


如果病人不遵從醫囑,怎麼辦呢?同一篇章歧伯說:「人之情,莫不惡死而喜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意思是人之常情,沒有不怕死的,都是喜歡活著的,告訴病人哪些對身體有害,哪些對身體有利,引導病人作適宜的事,開導病人生病的痛苦,即使不通達情理之人,怎麼還會不聽勸告呢?

實際上,還是有部分病人受限於各種原因而無法遵循醫囑,剛開始醫療生涯會希望病人能配合治療,改變生活習慣,如果病人有所違背,會感到可惜或難過。

但是現在我相信每個病人有不同的生活課題要處理,學著尊重每個病人康復的過程不同,在治療時詢問病人目前疾病帶來生活上的困擾,了解病人配合衛教的難處,不斷修正治療的方式。這樣應該有接近「臨病人問所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