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人生》是 TLC 頻道的節目,英文片名直接翻譯是我的 600 磅人生,600 磅大概是 270 公斤,節目以紀錄片形式拍攝美國病態性肥胖個案嘗試在 Dr. Now(Younan Nowzaradan)幫助下減重的過程,大部分影片內容都會呈現個案體重快速上升的過程及背後原因,也會呈現個案跟家人朋友的互動,以及個案與 Dr. Now 的對話,每次看完都會有似曾相識感覺。
心理問題
幾乎所有個案都會有心理問題,來源有可能是幼時事件或是成長經驗,讓個案養成在面對與處理負面情緒帶的壓力時,習慣以暴飲暴食來逃避不適感,因為大量進食可以讓人分散注意力及產生開心的感覺,但是吃完食物後愉悅感會慢慢消退,罪惡感,負面情緒又會漸漸出現,個案會尋求更多食物的慰藉,進入「情緒性飲食」的惡性循環。
《沉重人生》的個案在減重時大多會被轉介心理諮商,雖然紀錄片一定會經過剪輯及調整,有些內容可能只是部分呈現,但是大部分都會找到情緒性飲食原因,可能是幼時童遭受身體侵害或情緒暴力,而進食只是舒緩情緒的方式。
有些集數還會拍到與造成個案心理問題「加害者」的和解過程,這位加害者通常不是我們想像中已經被抓起來的犯人,而大多是親人,像是個案幼時覺得自己造成父母離異,產生被遺棄感及罪惡感;或者個案父母習慣以批評性言論或言語暴力,讓個案幼年時覺得不被愛及挫敗感等,讓個案面對難以承受的壓力。
和解過程,有些加害者會向個案道歉,表示自己不知道造成了這種結果,有些則是對自己的作為不置可否或嗤之以鼻,認為是個案自己造成現況,而將責任推給旁人。
成功的減重個案,看起來大部分有解決情緒性進食的根本原因,或是學會體察自己在情緒性進食,或是生命中有其他人的支持讓個案能脫離情緒性進食。
照顧者還是縱容者
病態性肥胖導致很多個案無法獨立移行,甚至無法離開床上,無法烹飪,無法開冰箱,所以食物取得只能依賴照顧者,通常是家人或者朋友等。
節目會拍攝到個案要求照顧者帶超量的食物或是個案抱怨食物不夠,照顧者都會滿足個案的要求,甚至有照顧者希望個案能維持目前過重體重。
如果個案無法取得食物,照理來說就不會體重持續增加。照顧者縱容個案過量進食,不論是主動提供或是被個案要求,是這系列影集的常態。成功減重的個案有時是要與照顧者分開或是照顧者也要接受認知訓練與心理治療。
改變很困難,表現太衝突
幾乎所有個案都會說的一句話是「再不減重就會死掉。」但個案在面對食物時幾乎無法抗拒,當再度站在體重計上時數字持平,甚至增加,就會聽到個案咒罵、怨天尤人、懷疑體重計故障。或許因為個案難以改變原本習性,Dr. Now 在劇中常常扮演下最後通牒的黑臉角色,明確指出病人習性難改問題。雖然 Dr. Now 說話嚴厲,但是總是能在個案需要幫忙時提供各種協助。
那個說出「再不減重就會死」跟「食物前繼續吃」都是個案最真實的表現,兩者面向比起來天差地遠,卻是在同一人身上發生。「刀子嘴豆腐心」的 Dr. Now 總能以平穩語氣,嚴厲的點出問題,卻又盡力提供資源。不斷出現在各個角色的衝突表現也是影集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Dr. Now 對病人說的話總是直指問題核心
共鳴之處
我觀賞這部影集時常會連結到現實中的生活,許多問題本質很相近,也會讓我去省思幫助病人回到生活的過程。
影集中的個案跟部分病人很類似,影集個案常有心理問題,而現實中許多病程長的病人不單純只有生理上的問題,心靈上也有各式各樣的傷痕,病人想靠針藥解決頭痛、胸悶、心悸、失眠等症狀,而沒有意識到症狀是心理造成的,有時治療過程症狀解除後,病人才有空間回顧自己的心靈,但是大多時候病人有著許多回不去的懊悔,問題鎖在在一層又一層門後。
影集個案認為只要醫師願意動手術,縮胃後一切都會變好,而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生活,但成功個案必須處理心理問題、改變飲食習慣、養成運動習慣、認清照顧者關係、或照顧者能忽略個案情緒勒索,要改變的層面多又廣。病人來到診間也會覺得針灸,吃藥後就會變好,不想改變生活習慣,不想運動,不願認識自己身體。病人也常能讓自己扮演「成功的縱容者」,告訴我「這是遺傳的,我家都有」,「我從小就這樣,不會好了」,「我不吃OO會死掉。」我在治療時會盡量衛教病人,告訴我所知能幫助他的方法,但是就像影集一樣並不是所有病人最後都能全部改變。
並非所有個案都成功減重,如同不是所有找我的病人都能完全康復,但是病人與醫療人員都曾經為了疾病一起努力過,陪病人走過人生一段路,希望這段歷程可以讓病人之後走得更輕鬆,能面對人生接續的挑戰。
參考資料:
Singh M. (2014). Mood, food, and obesit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925.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4.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