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5/27

療效是什麼?





療效是指某方法醫治某疾病的效果,而對醫者來說,想傳遞的主要價值就是療效。分享一些臨床上關於療效的觀點。


疾病如何痊癒?

痊癒,大多來自人的自身療癒力。西醫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疾病的療癒,是透過自身的自癒力,醫師只是從旁協助而已。」人的創傷、骨折、感染大部分是身體的癒合、再生、免疫完成了康復的過程,醫者大概就是在需要的地方幫忙推一把。舉感冒為例,針灸或藥物可以減輕流鼻水、咳嗽、頭痛的症狀,但是要等身體的免疫力可以壓制外來病原體時,才會逐漸痊癒。


療效是指改善還是痊癒?


一般病人常問:「醫師,做這個有療效嗎?」病人期待痊癒,但是醫者可能只能提供改善,痊癒跟改善兩者並不相等。

人體從生病恢復到健康狀態,大致都會有個好轉的時間點。細菌病毒,要等到身體的免疫反應開始作用;毒素,要等到被代謝或排出體外;軟組織傷害要等急性發炎解除、紅腫熱痛消退。身體戰場傾向健康的一方,才開始好轉,症狀減輕,「改善」在這時間點已經發生。但是細菌病毒完全清除,受傷組織不再發炎,這時也不算疾病「痊癒」,因為功能可能還沒回到以前的一半。

以踝關節扭傷來說,可能扭傷一週,站立已經不痛了,但是走沒幾步或一開始跑步就痛,這也不算痊癒。等到肌力恢復,角度不受限,活動度、穩定度都夠了,扭傷「痊癒」,這可能才是病人所想的「好了」。

對一般扭挫傷來說,「痊癒」跟「改善」兩者可能不會差太多。但是神經系統損傷、慢性疾病、嚴重骨骼肌肉傷害,病人的「痊癒」跟醫者的「改善」可能會差距很多,病人痊癒可能會想要回到健步如飛,但是醫療改善可能只能讓病人拿拐杖行走。如果期望跟現實落差太大,會對病人帶來很大的負面情緒,因此與病人(家屬)討論期望結果跟治療目標很重要。


治療目標是什麼?


經濟學家 Theodore Levitt 說過一句話:「人們並不想要鑽孔機而是想要牆上的洞。」提醒產品開發或行銷要能正確識別顧客的需求與欲望。

醫療定目標的概念也相同,中風病人來治療,可能抱怨手無力拿筷子,但是他想的可能是獨立進食,或是希望能自己夾取餐桌上的食物,而不是別人幫他夾好,甚至是想在兒女的婚宴上跟親家一樣拿筷子吃飯。

問清楚病人對身體的形象與期待,才能更仔細的制定目標與治療計畫。


有沒有療效誰決定?


醫療對療效有客觀標準,像是評估量表、關節角度、檢驗數值等,但是療效卻是病人的主觀感受,症狀有沒有改善,有沒有得到有效治療,治療後有沒有生活功能的提升。

如果中風病人想要「拿筷子吃飯」這個功能,經治療後關節活動度增加20度,肌力從2到4,可能還不足以拿筷子吃完一餐,病人會覺得生活功能沒有提升,沒有療效,但給病人一副學習筷就有機會滿足病人需求,病人會感受到療效。

因為「一個療效,各自表述」,所以要確認病人及家屬的期待,最好能隨時間推進,持續更新治療目標,讓醫療的目標貼近病人的目標,讓病人接受醫療後覺得症狀改善,最後回到原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