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9/16

知常達變





「阿伯,你休息一下。」我走出簾子外時跟阿伯說了聲。
「高醫師,跟你請教。」阿伯叫住了我。
「剛剛沈醫師說什麼直腸的,然後每個人都摸我大腿是什麼意思?」阿伯問到。
「喔,剛剛沈醫師說『知常達變』啦」
什麼直腸大便?我還大腸大便,你滿肚子大便啦!
「阿伯,不是啦,是知道的知、平常的常、到達的達、變化的變,『知常達變』啦。意思是知道平常的狀態,就知道發生了什麼變化」
「是這樣喔,我還以為摸我大腿就知道我想上廁所了。」阿伯訕訕地笑了笑。


知常達變


為甚麼要知常達變呢?因為要找出問題在哪裡。有時候在病人身上摸一摸,就說這裡太緊、那邊陷下無力,這個肚皮太緊,那個腰部太軟;不論跟診同學或病人都很好奇怎麼感覺出來的,最常聽到的回答就是「知常達變」。

這句話總結了經驗的累積與應用,透過四診建立正常數值,範圍的資料庫,只要一遇到超出範圍的情況,就知道何處有問題了。


應用方式


知常達變,以治療者角度有幾種應用方式:


前後比較:


長期治療的同一位病人出現不舒服,通常可以很快找出問題,因為對這個病人原本的體質及可能病況走向都很熟悉,也大致了解這位病人的的職業,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當病人症狀或是身體出現變化通常很快就可以找問題源頭。

作農的伯伯,以前就因腰痠背痛常來治療,說這週左腰很酸很緊,檢查時摸摸兩手臂,發現右手前臂大腸經很腫硬,問伯伯最近有拿鐵鎚敲東西嗎?伯伯說他種釋迦,上週颱風要來,加釘棚架,那手臂可能就是一個可以處理的問題點。


同類比較:


類似疾病,或類似職業,或類似生活形態的病人也可建立一塊專屬的資料庫。

兩位辦公室的行政助理,長期看螢幕打電腦,都常常抱怨肩膀酸,脖子很緊,轉頭卡卡的,風池到肩井穴都很僵硬,通常治療完都可以鬆解。

之後他們又介紹另一位同辦公室的助理,除了抱怨肩頸緊的症狀外,多了一個完骨穴附近緊痛,仔細檢查才發現跟另外兩位不同的是,他的頸前頸旁的胸鎖乳突肌也很緊繃。原來是第三位比較像客服,需要一邊接電話一點輸入資料,他都習慣用脖子夾電話,造成他的頸部兩邊左右不平衡。


左右比較:


一般來說人左右兩側是對稱的,兩側上肢、兩側下肢,大致是有類似樣貌的,如果一邊的某條經絡所過的肌肉張力改變,皮膚暗沈,血絡多,跟病人的症狀有相關,就可以考慮是不是可以從這條經絡著手治療。

左右除了找經絡相關的循行以外,也常常用在傷科的患者。病人敘述腳踝扭傷一兩週後還是覺得腳怪怪的,第一次接觸病人也不確定目前骨頭相對位置正確與否,就兩隻腳同時檢查,感覺動作時兩腳的骨頭,肌肉動作有沒有一致,受傷腳疼痛發生時,骨頭的位置有沒有錯位。


培養對「變」的敏感度


如何對「變」敏感,就要建立樣本數多的「常」,有機會多看、多摸、多問、多聽、多接觸;眼、手、口、耳、心都有到,就會快速建立常態,當變出現時就可以馬上發現。


每個人的「知常達變」


讓每個人找到自己的「常」,觀察哪些行為會帶來「變」,掌握身體的自主權。

了解到自己身體健康狀態的樣貌很重要,很多時侯不是身體沒有發出求救,而是忽略了身體的警訊。大部分症狀不會沒有原因出現,突然腹瀉,突然流鼻水,突然頭暈,通常都可以找到生活相關的事件,而只要減少這些事件,就可以減少症狀的發生。

祝福每個人都可以「知常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