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9/16

跟診抄甚麼?





以前跟診時很喜歡抄筆記,或者說很會抄筆記。我會抄疼痛情況,然後針了什麼穴位,改善多少;後來我進步一點,我會寫檢查了哪些部位,然後又針了什麼穴位;更進階之後,我會紀錄疼痛怎麼來的,檢查的部位,檢查的結果,針了什麼穴位,接著又檢查了什麼部位。

 

為什麼筆記會有這些變化呢?


跟診時,如果遇到病人的病痛跟自己或家人一樣,都會很認真紀錄,記穴位,看到病人病況在治療後改善,都會暗自竊喜,心想到「這麼有效,回家趕快幫自己或家人治療,一定可以治好。」但是回家後往往不是這麼一回事,針了同樣的穴位為什麼只有好一點。為什麼?是不是我抄錯了,還是醫師用了什麼手法沒有跟我說。

有些再次跟診的同學也有類似的問題,我會跟他們說中醫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是「審因,辨證,論治」,而針灸的穴位只是「論治」的一小部分。


只著重「論治」,把重點放在針灸穴位?


臨床跟診時,病情是在下針後才有戲劇性地改善,而覺得針灸神奇,所以很開心的把症狀跟穴位一起記錄下來,而忘了仔細審因與準確辨證,如果沒有前面的「審因、辨證」,效果不會如此明顯。

跟診時也常被經絡、通經理論及其他治療手法等迷惑,因為這些有些是有點陌生,但是可以學習,又好像可以立刻運用在臨床治療,學會馬上可以提升功力的;在書本、考試、上課,常接收到觀念也是某某症狀可以針某某穴位,而不是學到某某症狀可能的原因是甚麼,該如何分析處理。


跟診要看什麼,學什麼呢?


疾病不瞭解,經絡不清楚、穴位不確定、方藥不理解,都可以再讀書、進修、學習。治療手法不熟悉,理學檢查不確定,都可以再練習,精進。應該把握有限跟診的時間,學如何看病人,看病人整體,而不是只看疾病本身;學習如何收集臨床資訊,找出病人的問題來源,建構治療策略。

簡單來說,「審因,辨證,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