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治療後症狀改善,通常代表治療方向是正確的;如果症狀復發,有可能病人自身修復的能力很差,或是治療緩解的程度不足以應付病人日常生活的負荷,或是病人工作強度很高,導致誘發疼痛等原因。
許多長期疾病表現是動態,起伏不定的,而不是全有全無,持續復發才會需要病人密集治療,所以我一般會跟病人說有需要再回診,減少治療次數。
為什麼需要減少治療次數?
或者說為什麼可以減少治療次數?有以下幾個可能原因。
- 病情改善:病患狀況明顯改善,治療次數可能會減少,不再需要頻繁回診。
- 找到更合適的治療:醫生經過幾次治療後許多病因已經陸續改善,或是比較能針對主病因治療,療效持續較久,就不用密集治療。
- 節省成本與資源:對健保局來說,會希望降低醫療次數,每次按「看診完畢」按鈕時,高就診次病人也會跳出「當年度就醫次數已達OO次,請協助瞭解原因及輔導民眾正確就醫。」降低健保醫療支出,就能疏解健保財務壓力;對病人來說可以減少來醫院的次數,減少所花費的時間與成本;對我來說,我希望病人能回到原本生活,不需要常到醫院報到。
如何減少治療次數?
簡單一個詞概括:「衛教」,不同疾病有不同特性,可能有不一樣的做法,但是有一些通則,是我常跟病人說的內容。
- 自我照護:學習照顧自己,包含飲食選擇、伸展、運動、休息及緩解疼痛的方法等,減少疼痛發作程度及發作頻率就可以減少就醫次數。
- 預防措施:避免危險行為,減少患病或受傷風險。我會在過年前大掃除,收割或是採收日子,提醒病人量力而為;或是端午、中秋等節日提醒病人注意飲食節制。
- 生活方式調整:有些生活習慣或工作方式改變也會改善症狀,我覺得這是最有機會讓病人快速擺脫疼痛的步驟,但是也要病人願意注意自己生活習慣、配合調整才會找到問題點。像是有位阿嬤跟我說他每天早上都會腰痛,經仔細詢問才知道是每天早上拜拜,雙手拿托盤,上下三樓時才會覺得腰痛,我請他改用提袋,拿到三樓再擺盤,她就沒有腰痛了;有位先生的皮膚一直發癢,仔細詢問才發現他用錯了身體清潔劑,改掉幾天就都不癢了。改掉壞習慣,像是戒菸、避免熬夜、減少壓力也有助於身體健康。
- 疾病教育:讓病人了解疾病原因、病生理,有助於讓病人接受衛教,調整生活習慣。
- 疾病管理:鼓勵病人與醫師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員對話,加強病人參與治療計畫,像是討論治療目標,治療模式,自我照護,讓病人從被動接受治療角色轉為主動參與。
- 心理支持:如果病人有心理健康問題,要鼓勵尋找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協助。心理支持有助於減少治療次數,遇到病人症狀改善,我最常問病人「你做了甚麼好事?」,病人可能會說改變生活習慣、開始運動、減少工作等。我大都會回復:「你做得很棒,要繼續保持。」病人就會願意付出更多改變,就診次數慢慢下降。
「減少治療次數」這個目標聽起來很棒,對吧!對吧?
病人會跟我或診間護理人員抱怨「怎麼沒有掛下一次?」,「為什麼不能天天來針灸?」或是在治療過程中透露出「我工作很忙,沒辦法改變。」,「我疼痛,你幫我緩解就好,不要管我的生活。」我能理解病人為什麼有這些想法,我也知道付諸行動、改變生活很困難。
減少治療次數也不符合醫院或診所營利目標,因為多次就診才能賺取更多費用,這邊必須感謝目前醫院及主管,我沒有感受到明顯業績壓力。
對我來說,我想把病人送回到原本人生,但我需要花更多時間及心力去詳細問診及衛教病人。
看著 4 年前病歷寫著「減少治療次數」,4 年過去了,自覺應該有讓部分病人成功減少治療次數,回到日常生活。現在我希望在治療的實際需求及病人期望中找到平衡點,但是如果情況允許,讓我們把治療次數再降低一點點。
看著 4 年前病歷寫著「減少治療次數」,4 年過去了,自覺應該有讓部分病人成功減少治療次數,回到日常生活。現在我希望在治療的實際需求及病人期望中找到平衡點,但是如果情況允許,讓我們把治療次數再降低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