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學詢問:「中風後流口水怎麼治療?是不是扎地倉,頰車,承漿為主?」
針灸學教科書多是這樣寫道,古籍上也是這樣寫,像是:
《針灸大全・靈光賦》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
《醫學入門・雜病穴法歌》口噤喎斜流涎多,地倉頰車仍可舉,
口水是從嘴角流出,所以取地倉穴是直覺式的取法。但是探討流涎的原因,用經絡、結構、肌肉、解剖的角度去思考,臨床上就可有更多治療的想法。以下提出幾種可能性:
流口水有沒有可能是口水分泌太多
為什麼分泌太多?如果脾濕、脾虛,可能選太白穴處理,太白穴是土經土穴,也是原穴,有健脾化溼的功效。
會不會不只是口水,而是痰也很多?豐隆是除痰要穴,也是胃經絡穴,跟太白穴合用,是一組原絡配穴。
喉部緊繃或是肌肉控制不良造成吞嚥困難
舌頭不靈活也有可能會影響吞嚥,《靈樞.五閱五使篇》寫到「舌者,心之官也。」可以找心經處理舌頭的問題,通里是心經的絡穴,《靈樞.經脈》則寫「……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屬目系。 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
喉部深層的肌肉或是喉頭緊繃?
喉嚨所過的經絡很多,包含肺、胃、腎、肝、 督、任、衝脈經脈,心、心包、肺、大腸經別等,可以找找看有沒有明顯異常的經絡,像是剛剛提到的豐隆穴,在《針灸大成》裡「豐隆…主…喉痹不能言…。氣逆則喉痹卒瘖…。 」如果有痰的問題,又有喉嚨的問題就可以試試。
八脈交會穴提到「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蹻照海膈喉嚨。」頸部表淺可以用列缺治療任脈的問題,而照海則可以鬆解喉嚨深層緊繃的肌肉,也是很好的治療方式。
臉部肌肉麻痺或肌肉無力造成口腔閉合能力不佳,或臉部感覺麻痺、口腔知覺敏感度度差,則可以用「陽明主面」的想法,取手陽明大腸經及足陽明胃經治療,而《素問・六節藏象論》「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提示心經負責表情變化,比較像臉部深層的肌肉及深層感覺。
如果患者是無法維持抬頭姿勢,長期低頭導致口水流出,則會處理頸部或軀幹的問題,針對源頭解決,才能對症下藥。
地倉是治療中風後流口水的特效穴,但是許多症狀回到經絡、結構、肌肉、解剖的角度去思考,就會有更多治療思路。
那我們該問的問題不是「OO症狀是不是可以針OO穴?」而是「OO症狀的背後還有甚麼問題可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