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呢?
黃帝內經如此寫到:
《繆刺論》「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陰陽應象大論》「故善用鍼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第一段文字說明「巨刺」跟「繆刺」兩種針法相近處就是在都在患處的對側下針;第二段則是從對側取穴治療患側的方式。所以學習針灸或病友常常疑惑「到底要處理病灶的同側還是對側呢?」
先說結論,通常從對側穴位處理,療效不明顯,可以兩側都治療,如果讀者您是病友,可以看到這邊就好。
如果想了解更多,以下提供幾個思路參考:
左右不分,反應區下針
不知道疼痛在左側右側,像是臟腑功能受影響,或是身體中線不分左右,會如何選擇左右呢?
臟腑病變或是疼痛在相對應的治療穴位上常有不同的變化,有時會稱為「反應穴」或「反應區」。像是望診可能看到皮膚外表的斑痣痕紋,觸診可以摸到腠理、溫度變化常可以提示我們選擇有特殊變化的穴位治療。
假設有個患者是頭痛、頭部烘熱,選定曲池穴治療,可能比較兩手的曲池穴,一手是比較紅熱,摸起來透出熱度的,就會考慮對該穴位下針,這是透過反應穴的概念決定左右側。
下針在對側
一般的痛證,多在對側下針。之前提過的扁鵲神針,或是通經中的臟腑別通、五門十變中的「互化治療法」,也多是使用對側取穴。
病變部位與治療穴位的連線跨過身體橫向隔膜較常使用對側。橫向隔膜是甚麼呢?骨盆底、橫隔膜、頸胸交界、顱底等,這些位置多是身體經絡、筋膜收束,轉換的位置。有經過這些橫向隔膜,會傾向使用對側穴位治療;像是用足經治療手部問題,或者手經治療頭部問題,這時就會考慮先使用對側穴位,如用左側足三里、陽陵泉治療右側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或是用右側合谷治療左側頭痛。
那有沒有經過兩個橫向隔膜又轉回同側呢?通常還是取對側,像是右側束骨治療左側頭痛,不會負負得正。
下針在同側
同一經絡,尤其是經筋問題,常用同側,像是用天井穴處理天宗穴按壓疼痛,同側就會比較有療效。那如果使用承山治療腰背痛呢?雖然是同一經絡,卻又跨越橫向隔膜,我的經驗是偏向同側,但是也會先尋找疼痛的原因,疼痛表現的對應區再決定同側對側。
如果是針對運動傷害的刺絡放血,也會考慮在同側末梢的井穴、宣穴下針。
兩側皆下針
如果下針治療的是一組穴位,常下兩側,「開四關」的太衝、合谷較常取相對應的兩側;而使用臟腑別通的「開、樞、闔」,或是使用五門十變的「互合治療法」也常取兩側。另外中風患者,常在健側下針調整氣血,而在患側下針增加肢體活動。
其他方法決定
決定對側或同側,沒有規定選一邊,就不能處理另一邊,如果療效不夠顯著,也有可能兩側都需要治療,這時反而要以四診為依歸,而非拘泥於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