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下我看「病人的信念」跟我「看病人的信念」。
病人的信念
病人的信念,大都是希望自己身體好起來才會來就診,但是「好起來」有很多定義跟層次,像是:「我要好到跟我年輕一樣好」,「我不管,你幫我治療到好起來」,「我想知道我的身體發生甚麼事,但是你負責讓我好起來」,「我想知道為什麼這樣?我要怎麼配合才會好起來」,「我已經查完資料了,我這樣做是不是就會好起來」。每個人對自己都有不一樣的目標設定跟投入程度。
通常有適度信念投入、同時願意了解自己身體的病人,把治療這件事當成醫生與病人間的互動會有比較好的結果,通常治療過程事不關己,不參與治療,或是想主導治療的,治療通常需要較長時間。
看病人的信念
醫生看診時懷著「病人會好起來」的信念,並把這個想法灌注到病友身上很重要,因為只要存著一點「你不會好了」的態度,病人都會感受到。
古典針灸下針時不會先下患處,多以遠處取穴為主,下針後再請請病友動動看局部患處,並詢問「有沒有比較好一點?」,也是建立病友信心的方式之一。
疼痛我幫你處理,健康你自己負責
雖然懷著病友身體好起來的意念,但我的信念是希望病人往好的方向前進,讓身體越來越好,可以遠離醫院,回到平常的生活。我常跟病友形容,治療像是照顧一片田地,當把土地弄好,水弄好,拔拔雜草,種苗就可以長成茁壯大樹。我不是樹,我不是土,我只是陪伴你走過這段路的人。
有發現「希望病人好起來」,「希望病人往好的方向前進」這兩個想法不太一樣嗎?
這兩個想法其實是同一件事,只是一個是療程的啟始,一個是療程的中途。
療程開始的時候。解決明顯的問題,治療病人的主訴;但療程後來要幫病友找到離開醫院的路,
雖然病友的疾病有機會解決,身體有機會變好,盡力處理,但是不能處理的部分(各種壓力及屢勸不聽)就不要強求,如果強加在病人的身上,帶著「你怎麼不改......」、「你為什麼不做......」的意念去治療,反而減少了醫病間的互動,傳達給病友健康要自己負責即可。
聽完信念,還記得上一篇說的兩個意向故事嗎?
信念跟意向,都像在走平衡木,要始終保持,卻不能太過。這個信念貫穿治療過程,要懷著強烈希望病人好起來,明確讓他覺得自己會好起來,但不是因為我的治療而好起來,而是以他接受的方式好起來,並且重新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式。
你的信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