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1/7

你的好了不是你的好了






「醫生啊,我不是已經好了嗎?怎麼沒來看你又開始痛了?」
「因為你的好了不是你的好了。」
「醫生,你在說甚麼呀?我不是不痛了嗎?」

類似這種的對話常常出現在診間,不論是腰痠背痛,手痛腳痛,頭痛胃痛,只要是疼痛,治療後緩解或不痛,不代表在日常生活不會復發。

身體有一定負荷量,超過負荷量就會疼痛;就像錢包裡的現金一樣,如果花超過就會負債。負債就找醫生看病,找到原因可能是花的錢太多了,醫師幫你調整支出,降低花費,再塞一點錢進去(有可能是從你的銀行調頭寸!),讓你可以回到有錢花的狀態,醫生還叮嚀你「省著點用!」。而當你離開診間,又開始以前的花費習慣,不出幾天又變成負債,又要回去找醫師了。

舉腰痛來說,有時緊繃的腰部肌肉緩解了,不痛了,隔兩天病人又回來,因為又開始工作或又開始不注意姿勢。怎樣可以不再發作呢?減少消耗量,提高負荷量;也就是減少花錢的速度,增加錢包裡的現金。


怎樣減少消耗量?


第一、降低工作的難度,腰痛病人可能要搬肥料從一次兩袋變成一次一袋,大包裝換小包裝,肩扛改用推車、使用各式減少勞力的工具、增加工作間休息頻率與休息時間。

第二、符合人體力學的工作姿勢,調整工作高度、以蹲取代彎腰、以腳轉動代替腰部轉動等。

第三、減少其他生活中的消耗,維持良好姿勢。


怎樣提高負荷量?


運動就像是打怪練功一樣,會提升等級,會讓肌肉有彈性,更有力量,在工作時就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減少疼痛發生。

很多病人也會說「我整天勞動都有流汗、都有活動啊!」勞動與運動,在身體使用肌肉與情緒壓力是完全不同的,勞動多是有壓力,重複使用部分肌群;而良好運動則是放鬆,練習多處肌群協調,兩者都有流汗、有動作、但是本質天差地遠。


為什麼我只是吃大餐,病痛也會復發?


中醫有「勞復」及「食復」的概念,「傷寒新愈,起居作勞,因而復病,謂之勞復。強食穀食,因而復病,謂之食復。」病痛才剛好,馬上過度勞動或吃過多損傷脾胃食物就有機會復發。

《黃帝內經.熱論》也寫到 「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在《傷寒論》則有「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

用剛才錢包例子形容,消化系統跟骨骼肌肉都是用同一個錢包,如果本來用在供給骨骼肌肉的能量被其他人拿走了,錢花在消化大餐的食物,稍有活動就會超過負荷量而引起疼痛。

你的好了,只是不痛了,不是可以讓你不顧身體生活的好了。身體需要有足夠時間與空間修復,調整生活型態,提高身體負荷,才能真正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