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6/9

做好「心」的疫調





「你還好嗎?」是我在診間最常問的第一句。

最近一陣子世界變化很大,生活習慣也大轉變,無法做跟以前一樣看似平常的活動。雖然太陽依然升起落下,時間一直消逝,每日一樣過活,但人生像是突然觸礁的小船卡在時間流裡,雖然看起來還好,但很難說出「我很好。」


減緩壓力反應的穴道


人在遇到壓力時,容易出現恐懼,悲傷,憤怒,擔憂等負面情緒。壓力過大,負面情緒襲來,身體會出現自律神經症狀,像是胸悶,心悸,胃部不適感,身體緊繃等。這些症狀是自然的生理反應,隨著情緒轉換,症狀大部分會緩解,然而在長期壓力狀況下,這些症狀會讓人覺得自己生病了,更難恢復原本的狀態,而這些困擾,中醫有很好用的穴位可以處理。




  • 胸悶:內關、膻中(兩胸部中心,在兩乳之間、胸部中線上)
  • 心悸:少府、郄門
  • 胃部不適感:足三里、梁丘
  • 身體緊繃:百會(約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印堂、神門、太衝

穴位揉壓至有痠脹感,百會、印堂、膻中穴可以用兩手手指腹往身體左右兩側輕撥,配合呼吸或活動身體,感覺症狀的變化。

但是按完這些穴位後,覺得症狀減輕,功課並沒有結束。


做好「心」的疫調!


會出現這些症狀往往都是心受到了過大或是過久的刺激,試試看在症狀解除後,尋找自己負面情緒的原因。我會建議依循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提出了「安、靜、能、繫、望」的心理復原原則,分別是促進安全、促進平靜鎮定、提升效能感、促進聯繫、灌注希望,雖然最重要的是保持希望,但是會造成負面情緒失控,往往是不夠平靜鎮定。

現今資訊傳遞管道多、傳播迅速,會從手機、電視收到大量的資訊,而人會習慣專注在負面的新聞,發揮同理心,所以會對各種事件感到難過、悲傷、憤怒,讓情緒隨著事件上下起伏,像一匹脫韁野馬,這樣放縱情緒會影響心的安定。建議定時接收新聞資訊,每次不超過半小時,減少傳遞簡訊頻率,減少恐慌或隨意謾罵。

平靜後,認清壓力來源,可能有很多個,像是對疾病的恐懼,對親友的擔心,生活上困難之處等,但一次只考量最主要的一個就好,思考清楚擔憂的什麼?自身範圍能辦到什麼?不要過度擔心,只著重在自己能辦到的。對疾病,只專注在自己能控制的事物上,做好安全措施;對家人親友,交待安全,勿過度操心;對生意,思考如何隨疫情變化,改變商業模式,危機就是轉機。

做好心的疫調,了解自己的弱點,減低悲傷、憤怒的機會;面對恐懼、擔憂的來源,維持生活規律,增進對生活掌握度。這也是《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所說的「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