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11/25

好不了的傷口-摳皮症


 


病人很小心的拉起袖子,緩緩露出手臂,手臂上一塊餅乾大小的傷口,傷口不大,卻呈現出一片複雜的畫面。

最外圈是粗糙邊緣不規則伴隨脫色的白色疤痕,是傷口不斷修補,皮膚內黑色素細胞還沒作用產生足夠黑色素造成。

往中間一點是粉色帶點反光,表皮繃緊,輕微腫脹,像是有什麼悶在裡面,這是還沒完全角質化的新生上皮。

最裡面是粉紅、鮮紅夾雜的傷口,有些地方有血點、有些地方呈現橙色或褐色,邊緣凸起,中間凹陷,這是肉芽組織構成的火山口。肉芽組織是纖維細胞、發炎細胞不規則排列,中間夾雜新生血管組成,輕碰就受傷流血。

有些線條痕跡就像岩漿流過一樣,從內圈肆虐到外圈,這些損傷呈現不規則線條,有些平行,有些交錯,有的只有表面的微白痕跡,有的則深深的刻進皮膚,形成紅白色痕跡。

面對沒見過的症狀,我最常問的問題:「這個多久呢?你有看過其他醫生嗎?有接受過什麼治療嗎?」
「兩三年了,其他醫師有給藥,但是擦了都不會好啊。」
「還有什麼症狀呢?」我問。
「睡眠都不好睡,夢很多,常常覺得肩膀緊繃。」
再問了些不著邊際的問題,因為是第一次見面,我沒問太多細節,我跟病人說,我們開藥試試看。

下次見面,我確定那些線條是什麼了。趁把脈時,仔細看了病人的指甲,指甲剪得很短,並沒有特別留長。
我問了些問題,「你怎麼處理傷口呢?」,「邊緣已經癒合的部位你怎麼處理呢?」,「你有用手抓嗎?」,「有什麼時候特別癢嗎?」。
他雖然回答了傷口護理標準答案,但是感覺他只是回答我想聽的答案,但他平常應該不是這樣做。
我最後衛教說,「我們試試看把傷口包起來,盡量不要裸露出來。即使很癢,也要忍耐喔。」繼續開藥配合。

再次見面時,傷口好了一點,病人反應睡眠有改善。
我趁他跟我報告改善時問他,「你傷口周邊的痕跡是?」
「我好像不注意的時後,會覺得傷口邊緣很癢,抓一抓很舒服。有時連傷口中心都很癢,會用棉花棒去戳,流血好像也比較輕鬆。」他說這話時,有點不好意思的感覺。

我換個方式問了一次,「還記得什麼時候傷口一直好不了嗎?」
「再一個半月就三年了。」

「那時有發生甚麼事嗎?」我人生需要數日子大概只有當兵時,但是病人記得很清楚。
「就發生一些事。」

「你的傷口跟這件事有關嗎?」我雖然問,但也擔心他埋在心底的火山爆發。
「應該沒有吧」

「你還記得當時發生的事嗎?」
「我早放下了,我很恨,恨不得忘記這件事。」

「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愛跟恨都是佔有的表現,如果你真的放下了,表現應該像是漠不關心。」

見病人默默不語,我便郢書燕說的解讀中醫。「我們中醫有句話『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主血脈,心經有熱,血中有熱,傷口都不容易好。如果心火旺,很難觀照到自己的身體,傷口癒合過程有一段時間會搔癢,那是正常的,身體修復都需要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

「你當時應該投入很多心力吧,現在要投力心力照顧自己身體。」我對著病人說。


摳皮症(Excoriation Disorder),又稱皮膚搔抓症 (Skin-picking Disorder),或皮膚搔癢症(dermatillomania),表現為持續無法克制地摳抓皮膚,導致肌膚損傷的行為。患者可能在焦慮、緊張或沮喪時特別容易表現這種行為,持續摳抓造成皮膚紅腫、破皮、感染和疤痕等問題。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摳皮症的診斷標準如下:

 

1. 反覆進行皮膚摳抓的行為: 患者進行反覆、無法克制的皮膚摳抓,導致皮膚損傷。

 

2. 多次嘗試停止或減少摳抓行為: 雖然患者可能有意識到這種行為的問題,但往往難以停止或減少。

 

3. 摳抓行為引起的痛苦和困擾: 摳抓行為對患者造成明顯的痛苦,並在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上引起困擾。

 

4. 摳抓行為無法歸因於使用藥物(如:古柯鹼)或其他身體問題(如:疥瘡)引起

 

5. 摳抓行為無法以其他精神疾患引起的症狀解釋


病人的傷口會隨著焦慮減輕,睡眠改善而逐漸癒合,但是如果遭遇壓力,就會看到傷口旁邊又出現抓痕。

病情反覆發作是心理健康疾病中常見狀況,如果病人願意接受心理治療,學會更有效地處理焦慮和壓力,可減少發生頻率。此外,建立適當的應對機制,如進行認知療法、學習放鬆技巧等,也可以有助於預防在壓力下再次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