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病人因為相同的症狀就醫,經過治療後症狀有所緩解,但隔一段時間後卻再次出現。如果情況逐漸惡化且難以控制,醫生常常需要「恐嚇」病人,提醒他們要注意身體。然而,即使給予了這些警告,仍然會遇到一些病人「悔不當初」的情況。
我注意到裂掉一段時間了,卻沒有去修理它。因為它的材質不太好縫,隨著時間流逝,裂縫開始變得越來越明顯。我也認為這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問題,功能上也沒受影響。於是,我繼續帶著包包旅行,時而輕裝上陣,時而背著重物。
然而,命運卻是不可預料的。有一次我在旅行包裝了數本書,再加上冬天的厚重衣物,拉上拉鍊已相當勉強;當我搭火車,走到月台地下道時,自以為輕盈的從最後幾階樓梯往下跳。在著地的瞬間,裂縫邊緣僅剩的絲線再也撐不住,衣物與書本噴飛,我只好狼狽的抱著物品跳上火車。
當我跟大哥分享這個故事時,他笑得很開心。然而,我接著告訴他,他的腰痛情況可能和我包包上的裂縫類似,如果他不去訓練身體或改變工作習慣,他的腰部最終也會受到嚴重傷害。現在,他腰痛的頻率增加,症狀變得更加嚴重,復原時間也變得更長。這表示每次腰痛發作時,他的身體承受的壓力超過了組織的負荷能力。
或許某次連續數日的農忙,或是想節省時間多搬重物,都有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像是大哥最常跟我說的「再撐一下就好,快要放假了。」這種忽略身體警訊的想法,很容易造成危害的。
治未病
中醫有「治未病」的思維,除了 「未病先防」以外,還有「防微杜漸」 的概念,像是黃帝內經中的條文: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鬭而鑄錐,不亦晚乎。」
智者不等疾病出現後才去治療,而是提早採取行動,在問題尚未出現之前就加以預防和處理。就像口渴時不應該等到井水已經挖好才去取水,或者鬥爭已經爆發才去打造武器一樣。《素問.八正神明論》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
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厲害的醫生在疾病還沒外顯先處理了,技術差的醫生,等到疾病明顯,甚至惡化才治療。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完全做到「未病先防」,但實踐防微杜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不僅需要醫生提供的衛教,更需要病人對自身身體狀況的警覺和認知,切勿因為「再撐一下」而造成身體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