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3/2

病性針與病位針的治療思路-以肩頸僵硬為例





在治療時,很少會一聽到病症,立刻決定穴位,或是像書上寫某某疼用某穴,而是對病人仔細的望、聞、問、切後,彙整得到的資訊,再決定治療策略。有時資訊很多,一時不知如何下手,常會把問題分為病性與病位進行快速分析,相對應就會有病性針與病位針的治療思路。


病性針


意思針對病症目前的寒、熱、虛、實,或是外感六淫病因的風、寒、暑、濕、燥、火作考量,選取穴性符合的穴位治療,讓病人身體恢復原本的平衡。像是病人感冒發燒,發熱,用曲池,大椎等穴清熱,就是針對病性下針。


病位針


病位指的是病灶處在某條經絡,或是症狀是某條經絡的病變,而從該條經絡或其通經下手治療。


肩頸僵硬怎麼針?


病性針可以從四診中通常可以找到蛛絲馬跡,不論是望診或切診大致都可以知道目前病人的寒熱虛實,詳細的問診,了解病人的職業,飲食習慣,生活起居,疼痛前有沒有相關事件,以及觀察近日天氣變化都可以提供很好的治療線索。舉例來說:

  • 曬太陽、夏日旅遊、風熱 → 熱:曲池
  • 平日飲水少、津液不夠、側頭部發熱感 → 燥:液門透中渚
  • 吹風、吹冷氣、坐窗邊、冷氣口 → 風:風池(不建議先針,因為局部)
  • 本身濕重、頭被蒙住感覺、天雨數日 → 濕:太白
  • 淋雨、少穿衣服 → 寒:束骨
  • 壓力大、忙碌後、睡眠不足、頭頂冒熱氣感:太衝、太溪(陰虛甚:照海)
  • 素體腸胃不佳:足三里、上下巨虛(或臨證應變)




病位針則根據醫師檢查、觸診或病人主訴的緊繃位置決定治療穴位。舉例來說:

  • 斜方肌,整片肩膀摸起來繃繃的,膏肓痛 → 手三里
  • 大椎周圍,摸起來緊繃 → 曲池(針接近骨頭的)
  • 天宗、棘下肌,按壓痛 → 天井(摸起來像天宗一樣緊繃的點)
  • 項後小腸經緊繃,接近乳突處,胸鎖乳突肌上端或提肩胛肌緊繃 → 養老(主轉樞不利)、腕骨(找緊的下)、頭臨泣
  • 胸鎖乳突肌緊繃 → 足臨泣(膽經,以形治形)
  • 胸鎖乳突肌下端緊繃,胸鎖關節緊,鎖骨活動性差 → 然谷、照海一帶,舟狀骨附近緊繃點
  • 胸大肌、胸小肌緊繃→陰陵泉(扁鵲神針雲門對衝門,以陰陵泉代衝門)
  • 圓肩,肩胛骨前突 → 條口透承山(處理膀胱經與胃經經筋)





一定要病性、病位針都下嗎?


當然不一定,疾病通常都有主因,次因,有時解決主因就會解決九成問題,就不用全下。如果可以一兩針同時符合病性針與病位針,效果也會很好,像是肩頸僵硬的病人就常用「曲池」,頭面多熱,符合病性針,又可解決大椎周圍的僵硬,處理病位針。


為什麼病性、病位針的思路好用?


沒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我覺得是跟經絡一樣,經絡可增進臟腑的功能,也可以處理經絡循行區域的問題,穴道的特性有的可以處理病性,偏身體功能的問題,也可以處理對應病位的問題。當把病性跟病位分開來看,會比較容易找到解答,而不會直接落入一症對一穴的思路。


針完病性針與病位針,然後呢?


病位針與病性針只是臨床思考過程中的一個概念,當思路越來越敏捷之後,也可從多面向切入問題,像是加入「病勢針」,針對病情的演變,考慮長期體質或環境變化,給予更多的協助。

除了解決病人的疼痛外,最後還要找到病人真正的病因,像是肩頸僵硬可能來自於不良生活習慣,錯誤的工作姿勢,這些病人會陷入「針灸啦,哪次不針灸」的循環,給予正確姿勢衛教與運動介入,才能擺脫肩頸僵硬的問題。甚至有些肩膀疼痛的原因也不在上面的穴位裡,像是心臟問題會引起左肩疼痛,肝,膽問題有可能造成右肩不適。

治療不只緩解疼痛,同時找出病因,通常療效會顯著且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