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3/24

古典針灸筆記與臨床心得





過去學針灸,常常聽到各種歌訣,像是十總穴的「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或是玉龍歌「大便閉結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溝來瀉動,方知妙穴有神功。」有些針法可能會教導我們某些症狀就針某些穴位,某些疾病一定要下某組穴位,但是一個病症可能有很多原因,很多證型,爲什麼取穴只有一套?

為什麼只能學穴道,記特效穴,但是無法自己針對病症不同提出解答呢?「古典針灸」或許是一個答案,因為在我學習古典針灸的過程中,逐漸了解經絡的分佈及功能、理解每個穴位特性後,開始拆解症狀與疾病,進而能辨證施治,也不會因為特效穴或套穴無效而無從下手。

過去所寫的文章,內容多是學習古典針灸的跟診筆記與臨床心得,依主題稍微整理如下:


古典針灸源自於《黃帝內經》,以中醫古籍為基礎,將傳統理論納入臨床運用,結合歷代醫家針灸經驗與現代醫學,更以經絡學做為診斷與治療的共同依歸。上面這句,我覺得看起來簡單,但是執行起來很困難,難在「結合歷代與現代」及「以經絡學為依歸」。

兩者都會需要臨床經驗與進修,但是一旦開始就會清楚自己在治療什麼問題,技術跟療效的成長空間都很大,不受限於特效穴或套穴。